乐观错觉与悲观现实
近日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写给无神论者」,里面提到基督教的人性本恶的观点给人带来的好处,当你对一件事情的结果期望并不高的时候,那么当结果出现一点好处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很快乐;相反,当你对一件事情有着过高的期望,最后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失落,绝望。
德波顿这样捧高悲观,而贬低乐观有点太偏颇了。但是,在各种舆论阵地上,“悲观主义”都在被不公正地对待,各个社交网络上永远都是“正能量”,“乐观”,“积极向上”,每一个人似乎都非常排斥“悲观主义”,我想悲观的人大概也比较受人讨厌。
诚然,过分地悲观会无情地伤害你的心灵,太宰治(愿我们都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笔下的叶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对人类普遍的失望,叶藏一直都是郁郁寡欢、懦弱怕事,不断地和遇到他的女子殉情,最终失去了为人的资格。但是适度地悲观是非常有善的。现实是现实,到了一个人的心中,就成了“心中的现实”。当一个人处于乐观的状态下的时候,往往会对高估了现实的状况,而轻微悲观的人“心中的现实”更加接近实际的现实,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估计到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做好相应的准备,在问题真正到来的时候不会惊慌失措,因而能够保持更加稳定,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
而那些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的周围不缺乏这样的人),由于对现实有着过高的认识和期望,对问题认识不足,月盈而亏,当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各种负面情绪就会出现。你以为你有光明的未来,以为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到最后却发现你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很多中年人的失落就是来源于此吧。
所以,与其做个乐观主义者,不如做个悲观的行动主义者,与其相信有那种可能性,不如自己去寻找那种可能性,并且为可能的失败做好准备(成功永远都是属于少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