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旧身处美好时代
大年初一,看完了这个春节假期计划的第二本书:「置身事内」,还剩下两本就达成了这个假期的目标了,指日可待。
这本书同样是去年非常热门的一本书,副标题是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讲得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故事,书的内容非常浅显易懂,当然讲得也没有这么深入,所以豆瓣上很多学经济学的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不是很高,这个也可以理解。不过本书作为经济学之外的人去入门了解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依旧是不二之选,本书在每一章的背后,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扩展阅读材料,这些扩展阅读材料亦非常宝贵。
整本书中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在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卷首语中便写道:“要避免把舶来的理论化成先入为主的判断——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便直斥现实之非,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 否则就丧失了“同情的理解”的机会。”,中国经济政策是以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状出发做的政策,而不是本本主义,按照某一个经济学的理论来做,每个阶段在解决各自遇到的问题,有点儿水多了加面,面对了加水的味道,但是馒头却越蒸越大。
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天然就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在转型的初期,市场经济的规则,法律制度,各个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都非常不完善,要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积累大量的资本,必然需要很多金融手段,进行筹资,融资,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来进行信用的托底,要求政府在经济这件事情上“置身事内”,深度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因此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地区的 GDP 是地方官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出台过几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对于后续的影响巨大,其中一个政策就是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在分税制之前,中国实施的是包干制,包干制导致中央财政入不敷出,无法对地区之间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协调,中央财政薄弱也不利于应对大的经济危机。分税制改变了这一现状,分税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值税按照中央地方三比一的比例分成,大大提升了中央财政的收入水平,也帮助中国成功应对了 1997 年的金融危机。
分税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土地财政,分税制将大量的税收往中央集中,但是地方依旧要负责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而经济要发展,没有钱是不行的,政府的钱就来自于税收收入,这个就导致了后面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房价持续上涨,对于这些问题,国家也在持续进行一些改革,包括对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的改革等等。
中国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的手段包括招商引资,是一种重生产,重资本的参与方式,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由于政府不能直接进行投融资,因此政府就通过全资设立城投公司的方式进行投融资,城投公司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盈利。
在工业化上,政府通过给企业对应的税收补贴,土地补贴,协调银行给予企业低息甚至变相提供无息贷款的方式将企业引入本地,然后拉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拉动经济发展。
当然,这种类型的补贴往往是直接的投入,有本无回,如果最终投资产生了经济效益,那还好,如果最终经济没有发展起来,那真的就是打水漂了。因此后面也有产业引导基金的方式,政府自己作为 LP,把钱交给 GP 去投,通过这种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可以稍微保证最终的投资收益。
在书本中,作者举了光伏产业的例子来说明了政府参与工业化的方式,对于我来说,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也是非常明显的政府参与工业化的方式,前几年,政府大量补贴新能源汽车,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也有很多骗取政府补贴的企业出来,当然,也有不少真地在干实事的企业,比如新能源汽车三小龙蔚小理,后面,政府开始逐步降低补贴,那些在干骗保的公司,竞争力不强的公司自然而然被淘汰了,剩下的那些就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些公司,能和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较量。
当然,这种重生产,重资本,严重依赖于出口的经济到了现在也面临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房价居高不下,居民将大量的资金储蓄起来用于首付,另一方面,依赖于出口的经济也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以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
整本书中,作者始终透露出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也被这种态度所感染,至少,通过作者的阐述,你能够感受到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的确是在解决当下的一些经济上的一些问题的,也能够理解改革的不易,理解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我们依旧身处美好时代,当然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还需继续努力,套用作者的话,“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不了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但我们自己走过的路和过去的成功经验,也不一定就适用于未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仍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是亘古不变的道理。